慢性炎症与呼吸系统疾病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Respiratory disease

过敏性鼻炎是极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还在不断增加。

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在欧洲,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占总人口的25%。在我国,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与欧美很接近。比如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也已超过其总人口的20%。

过敏性鼻炎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花费巨大。以瑞典为例,2016年该国总人口只有950万人,2018年10月已增加至1011万人,人均每年因过敏性鼻炎的直接和间接费用分别高达210.3和750.8欧元,总量达13亿欧元。所以说,过敏鼻炎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为什么说慢性炎症和过敏性鼻炎的关系很密切呢?因为无论是在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冲洗液中还是他们活检的材料中,都可以发现炎症因子,特别是促炎症因子(如:高迁移率族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而且这种升高与过敏性鼻炎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另外,在部分过敏性鼻炎患者当中的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是升高的。

常见和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它们的发生都与慢性炎症有关。

慢性炎症导致两者的气管和肺泡的结构都发生炎症性的改变,特别是毛细支气管的变化更为显著。

台湾的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死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也是在节节攀升,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中。有一篇关于联合国在芬兰做的调查文献指出,在4岁至11岁的儿童中,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达到20%左右。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老慢支”和肺气肿的总称。在这些疾病患者中,其体循环中的炎症因子水平相较于正常人群是升高的,如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白介素6和白介素8等。除此以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病理变化,就是在慢阻肺病人支气管的周围都有大量炎症细胞侵润,因为炎症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旦某处发生炎症就会将很多炎症细胞召集到自己周围来。

慢性炎症和哮喘的关系也得到了动物实验的结果和临床资料的验证。比如现在最常用的哮喘动物模型就是将内毒素打入小鼠体内,再用其他过敏源(如:血卵清蛋白)诱导哮喘的发生。临床上看到在重度哮喘患者的痰液中,会出现大量的炎症因子,比如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等。而且重度哮喘患者痰液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比轻度和中度哮喘患者的高的多。低剂量的内毒素能够诱导实验动物发生哮喘以及呼吸道的高敏反应、嗜酸性炎症以及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高表达。这些都说明,哮喘与炎症的关系密切。

哮喘与慢阻肺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疾病,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比如哮喘主要以呼吸困难为主,而慢阻肺在呼吸困难的同时伴有慢性咳嗽等症状的发生。

然而,在老年病人中,两者往往不易区别,因此,现在有人将这种状况定义为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症。在治疗时,因为它们都与慢性炎症有关,所以从本质上讲其治疗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从抗炎症治疗入手。

慢性炎症和呼吸系统疾病当中的一个特例,就是呼吸暂停综合征。现在这种病症的发生率是越来越高,特别在肥胖人群中,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在睡眠过程中患者突然停止了呼吸,既不吸气也不呼气,这个过程可以长达几十秒甚至一分钟,然后再恢复正常的呼吸,在很多情况下患者还算安全,但有个别患者就是因为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猝死,而且这种疾病除了与猝死有关,还会引起认知障碍。

现在研究表明,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是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因为该病症患者外周血的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介素6、17、23等的表达水平都明显升高。

另外,打呼噜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孩提到老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打过呼噜。以前觉得它没什么特别的,现在发现打呼噜和慢性炎症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比如在打呼噜频繁的人中有些人就表现为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升高,这些人中的炎症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的水平都高于常人。

所以有人建议发展中国家用打呼噜这种既经济又无创伤的指标来预测心脏病与代谢疾病的风险。在实践中也发现,如果一个人经常进行抗炎症治疗,就可以改变他以前经常打呼噜的现象。

 

慢性炎症的预防

一方面,慢性炎症几乎与所有慢性疾病有关,而引起炎症的原因又错综复杂,如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肥胖,氧化应激,机体的代谢产物(尿酸等),环境因素(环境中的内毒素)等等,慢性炎症的预防和治疗肯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慢性炎症的控制,达到预防和治疗与之相关的疾病的目的。比如,可以通过阻止慢性炎症,减缓衰老以及延缓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发病时间,从而获得健康与长寿。

1、补充益生菌

革兰氏阳性的双歧杆菌与内毒素血症呈负相关,增加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能降低外周血中内毒素的表达水平。益生菌能改善糖耐量并恢复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另外,内毒素血症与葡萄糖耐受不良、空腹高胰岛素血症、炎症标记物、脂肪组织和体重增加等均成正相关,而双歧杆菌则与这些标记物呈负相关。因此,补充益生菌对减轻炎症是有益的。

补充益生菌较好的方式是自制酸奶加菊粉。

2、微量饮酒

众所周知,饮酒与高尿酸血症强烈相关,这可能与尿酸产出升高及排泄减少有关。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少量饮酒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并降低胰岛素抵抗,冠心病,自主性甲状腺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缺血性中风,健康状态等等。

3、关于西药抗慢性炎症

白介素1是引发局部及系统性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它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国外有人用一种全人源性抗IL-1β单克隆抗体预防该病的发生,其基本原理就是企图截断炎症反应的链条。问题是,几乎所有的炎症反应都不是单一的炎症因子作用的结果。因此,几乎所有这样的预防和治疗模式都失败了。这也充分暴露出西医在这个问题上的局限性。

同样,阿司匹林对C-反应蛋白升高者也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中风、心源性猝死和周围血管疾病等的作用,但是,它也不能直接降低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它的毒副作用,如消化道溃疡等也是被大家诟病的。

也有人将他汀类药物用于炎症的干预,但效果都极为有限。同时,鉴于有些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增加糖尿病以及认知障碍的危险,因此,确实需要其他抗炎症药物用以取代此类药物。

目前为止,用于预防慢性炎症的药物只有阿司匹林与他汀类。有人建议用所谓的免疫抑制剂抗炎症治疗,如甲氨蝶呤,这就有点黔驴技穷的味道了。须知这个药物是用来治疗恶性肿瘤的,毒副作用大尚且不说,其本身就可以诱导新的癌症的发生。 

4、关于中药抗慢性炎症

如此看来,在抗慢性炎症这一问题上,医界似乎是一筹莫展了。其实不然,中药的天然属性及其多靶点协同作用几乎是对抗慢性炎症的必然选择,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将历时三十余年的中药研发成果投产并已面市。因此,可以大胆地预言,未来的一段时期,起码在抗慢性炎症这一领域,将是中药独领风骚的时代。

5、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均衡
      保证充足睡眠

      适量锻炼身体

      避免烟草

      每天一小口纯中药配制酒

      每天200毫升自制酸奶加菊粉

      。。。

参考文献:

1Sikora, E. , Giovanni, S. , & Mario, B. . (2010). Curcumin, inflammation, age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Immunity & Ageing I & A, 7(1), 1-1.
2、Cani, P. D. , Neyrinck, A. M. , Fava, F. , Knauf, C. , Burcelin, R. G. , & Tuohy, K. M. , et al. (2007). Selective increases of bifidobacteria in gut microflora improve high-fat-diet-induced diabetes in mice through a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endotoxaemia. Diabetologia, 50(11), 2374-2383. 
3、Baliunas D. O., Taylor B. J., Irving H., Roerecke M., Patra J.,Mohapatra S. et al. Alcohol as a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es Care 2009; 32: 2123–32.
4、Baliunas D. O., Taylor B. J., Irving H., Roerecke M., Patra J.,Mohapatra S. et al. Alcohol as a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es Care 2009; 32: 2123–32.
5、Ronksley P. E., Brien S. E., Turner B. J., Mukamal K. J., Ghali W. A. Association of alcohol consumption with select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2011; 342: d671.
6、Carle A., Pedersen I. B., Knudsen N., Perrild H., Ovesen L.,Rasmussen L. et al.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may protect against overt autoimmune hypothyroidism—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Eur J Endocrinol 2012; 167: 483–90.
7、Rapuri P. B., Gallagher J. C., Balhorn K. E., Ryschon K. L.Alcohol intake and bone metabolism in elderly women. Am J Clin Nutr 2000; 72: 1206–13.
8、Patra J., Taylor B., Irving H., Roerecke M., Baliunas D., Mohapatra S.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or different stroke typ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Public Health 2010; 10: 258.
9、Powers J. R., Young A. F.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health of middle-aged women in Australia. Addiction 2008; 103: 424–32.
10、Ridker, P. M. , Thuren, T. , Zalewski, A. , & Libby, P. . (2011). Interleukin-1β inhib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canakinumab anti-inflammatory thrombosis outcomes study (cantos). American Heart Journal, 162(4), 0-605.
11、Ridker, & P., M. . (2001).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 potential adjunct for
12、global risk assessment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103(13), 1813-1818.
13、Sattar, N. , Preiss, D. D. , Murray, H. M. , Welsh, P. , & Ford, I. . (2010). Statins and risk of incident diabetes: a 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statin trials. The Lancet,375(9716), 735-742.
14、Moreira, D.M.,da Silva, R.L.,Vieira, J.L.,et al.(2015).Inflammation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 Cardiovasc Drugs,,15(1):1-11.

慢性炎症与代谢性疾病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c disease

周淼 周晓明

Read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