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症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Other diseases

大量研究表明,慢性炎症与衰老、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病症息息相关,除此之外还与下面其他疾病有关系。

首先是疼痛。

疼痛问题是个被长期忽视而又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因为无论是疼痛的发病率还是对患者身心造成的损害,特别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及其造成的经济负担,都是其他任何疾病无法比拟的。

在瑞典,蓝领工人中疼痛的发生率达到60%~70%,他们都有各种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这种慢性疼痛给人的生活带来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慢性疼痛是人类第一大疾病。

有些疼痛,如持续性的剧痛,对人的生活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比如肿瘤性的疼痛、血栓性脉管炎和静息痛。这些疼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疼痛到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或者表达,这种疼痛,能让患者不想再活下去。所以血栓性脉管炎的病人自杀的几率是极其高的。

以下腰痛为例,在世界范围内,下腰痛的发病率高达23%,即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得了下腰痛。

根据英国疼痛学会的数据,2016年英国大约有2800万人受慢性疼痛的影响;美国疾控中心的资料显示,2018年美国的有慢性疼痛的人数为5000万。每年用于治疗疼痛的费用高达6350亿美金,比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加在一起的治疗费用还要高的多。

疼痛是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机制,是早期预警系统之一,提醒我们察觉潜在的伤害。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到有疼痛,是因为痛觉感受器(或者叫伤害感觉器)受刺激而诱发的。痛觉感受器的分布密度随器官、组织和部位而有差异,如果它被激活,它的反应性增加,我们对疼痛的敏感度或者耐受力就下降,外周痛阈降低,然后我们就会觉得疼痛。这一现象都是由大量的炎症介质驱使的。

至于引发疼痛的原因,以往学界认为某些炎症的介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神经生长因子等)借导了疼痛反应,于是用相应的药物来对抗这些介质,比如用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由花生四烯酸代谢而来的,它要发生刺激变成前列腺素,要通过环氧化酶-2,在这种酶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而阿司匹林对环氧化酶-2是有特别的抑制作用)等,但是收效甚微,为什么呢?问题在于这些疼痛的真正原因是炎症。

根据疼痛的原因,我们可以将疼痛分为三种类型:炎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和癌性疼痛。

顾名思义,炎性疼痛与炎症(包括永久性炎症)有关;神经性疼痛是由神经损伤所致;癌性疼痛与癌症有关,它不只发生在骨转移时,即使未转移时也一样会引发全身性的疼痛。

现在研究结果表明,其他炎症介质在疼痛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就是高迁移组蛋白1(简单叫HMGB1),既是炎症介质也是炎症因子,这个蛋白被发现在炎症、自身免疫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它与慢性持续性疼痛的病理过程有关。HMGB1是无菌性炎症、模式识别受体以及感觉神经系统的激活之间的重要纽带。HMGB1几乎与所有的疼痛类型都有联系,包括神经性疼痛、癌性疼痛以及骨转移性癌的疼痛等。所以,不管是哪一种疼痛,用抑制HMGB1的方法进行抗炎症治疗时,止痛效果都出奇的好。

接下来说说慢性疲劳综合征。

说到疲劳,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对疲劳综合征大家可能就不熟悉了,其实它的发生率是很高的。在美国,有多达400万人罹患此病,其中80%是女性。疲劳综合征的表现是不明原因的反复发作的疲劳,并在体力和精神劳累后加重,患者因极度疲劳而影响日常行动,降低生活质量,麻烦的是还没有理想的治愈办法。

疲劳综合征除了突出的症状—极度疲劳外,还常常伴有其他精神和情智方面的症状会同时出现,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兴奋后不适、认知困难、记忆力及注意力损害、不能深睡,以及诸如抑郁、焦虑等情志方面的改变。这些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遗憾的是,在我国这个疾病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呢?结论就是慢性炎症,我们在患者体内发现无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免疫都被激活,表现在于相关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其血液学检测有以下特点:1)抗共生菌内毒素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2)炎症因子,如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3)细胞介导的免疫激活,表现为新喋呤的水平升高。这些特点都指向一个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因此,抗炎症治疗是疲劳综合征应有的治疗方式,我们的实践经验也表明,抗炎症对于抗疲劳治疗是很好的办法。

既然疲劳、疲劳综合征与慢性炎症有关,那么这些炎症从何而来?实验研究表明,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肠壁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血循环,共生菌外移至外周循环,可能是造成疲劳和疲劳综合征的源头,同时也说明,慢性炎症,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至少部分来源于肠道。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疲劳综合征的问题,调整微生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注意到,很多老年人在年经时视力很好,但进入老年之后,视力就越来越差,其中一些人可能很不幸就完全失明了。导致老年人失明的原因很多,但与年龄相关的视网膜黄斑变性则是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有糖尿病的老人,极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糖尿病时间久了很容易会失明,这就跟视网膜黄斑变性有关系。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是工业化国家老年人不可逆的致盲原因。现在的研究表明,慢性炎症是引起黄斑变性,甚至导致失明的重要因素,它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导致老年人失明的另一个疾病—白内障。

在世界范围内,与年龄有关的白内障是致盲的主要原因。相信大家对白内障并不陌生,因为几乎每个人在进入老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这个问题,无论是白内障本身还是由它引起的失明,都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有研究表明,白内障与慢性炎症关系密切,在看起来正常的人中,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升高者,其发生白内障的危险性也就明显升高。抗炎治疗对白内障的疗效是超出预期的,因此,抗炎治疗也许是手术治疗白内障以外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综合之前的慢性炎症与各系统之间、各个器官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远非全部。比如慢性炎症还与萎缩性胃炎、桥本氏甲状腺炎、肾结石、酒精性肝硬化,甚至是性功能障碍等等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慢性炎症跟几乎所有现代的慢性疾病有关,它伴随并加重人类所有现代慢性疾病的进展。

慢性炎症的预防

一方面,慢性炎症几乎与所有慢性疾病有关,而引起炎症的原因又错综复杂,如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肥胖,氧化应激,机体的代谢产物(尿酸等),环境因素(环境中的内毒素)等等,慢性炎症的预防和治疗肯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慢性炎症的控制,达到预防和治疗与之相关的疾病的目的。比如,可以通过阻止慢性炎症,减缓衰老以及延缓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发病时间,从而获得健康与长寿。

1、补充益生菌

革兰氏阳性的双歧杆菌与内毒素血症呈负相关,增加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能降低外周血中内毒素的表达水平。益生菌能改善糖耐量并恢复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另外,内毒素血症与葡萄糖耐受不良、空腹高胰岛素血症、炎症标记物、脂肪组织和体重增加等均成正相关,而双歧杆菌则与这些标记物呈负相关。因此,补充益生菌对减轻炎症是有益的。

补充益生菌较好的方式是自制酸奶加菊粉。

2、微量饮酒

众所周知,饮酒与高尿酸血症强烈相关,这可能与尿酸产出升高及排泄减少有关。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少量饮酒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并降低胰岛素抵抗,冠心病,自主性甲状腺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缺血性中风,健康状态等等。

3、关于西药抗慢性炎症

白介素1是引发局部及系统性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它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国外有人用一种全人源性抗IL-1β单克隆抗体预防该病的发生,其基本原理就是企图截断炎症反应的链条。问题是,几乎所有的炎症反应都不是单一的炎症因子作用的结果。因此,几乎所有这样的预防和治疗模式都失败了。这也充分暴露出西医在这个问题上的局限性。

同样,阿司匹林对C-反应蛋白升高者也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中风、心源性猝死和周围血管疾病等的作用,但是,它也不能直接降低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它的毒副作用,如消化道溃疡等也是被大家诟病的。

也有人将他汀类药物用于炎症的干预,但效果都极为有限。同时,鉴于有些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增加糖尿病以及认知障碍的危险,因此,确实需要其他抗炎症药物用以取代此类药物。

目前为止,用于预防慢性炎症的药物只有阿司匹林与他汀类。有人建议用所谓的免疫抑制剂抗炎症治疗,如甲氨蝶呤,这就有点黔驴技穷的味道了。须知这个药物是用来治疗恶性肿瘤的,毒副作用大尚且不说,其本身就可以诱导新的癌症的发生。 

4、关于中药抗慢性炎症

如此看来,在抗慢性炎症这一问题上,医界似乎是一筹莫展了。其实不然,中药的天然属性及其多靶点协同作用几乎是对抗慢性炎症的必然选择,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将历时三十余年的中药研发成果投产并已面市。因此,可以大胆地预言,未来的一段时期,起码在抗慢性炎症这一领域,将是中药独领风骚的时代。

5、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均衡
       保证充足睡眠
       适量锻炼身体
       避免烟草
       每天一小口纯中药配制酒

       每天200毫升自制酸奶加菊粉

       。。。

参考文献:

1. Agalave, Nilesh M., & Svensson, Camilla I. . Extracellular 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hmgb1) as a mediator of persistent pain. Molecular Medicine, 20(1), 569-578.
2. Mcmahon, S. B. , & Malcangio, M. . (2009). Current challenges in glia-pain biology. Neuron, 64(1), 46-54.
3. Shen, W. S. , Xu, X. Q. , Zhai, N. N. , Zhou, Z. S. , Shao, J. , & Yu, Y. H. . (2017).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microrna-141-3p to alleviate chronic inflammatory pain by down-regulation of downstream target gene hmgb1: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Gene Therapy.
4. Tong W, Wang W, Huang J, Ren N, Wu SX, et al. (2010) Spinal 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contributes to mechanical allodynia in a rat model of bone cancer pai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395: 572–576.
5. Reyes, M. , Nisenbaum, R. , Hoaglin, D. C. , Unger, E. R. , Emmons, C. , & Randall, B. , et al. (2003).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wichita, kansa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13), 1530.
6. Wessely M,Hotopf,Sharpe M.Chronic fatigue and its syn-drom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7. Maes, M. , Twisk, F. N. M. , Kubera, M. , & Ringel, K. . (2012). Evidence for inflammation and activation of cell-mediated immunity in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me/cfs): increased interleukin-1,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pmn-elastase, lysozyme and neopteri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36(3), 933-939.
8. Maes, M. , Sanz, Y. , Caso, J. R. , Carvalho, A. F. , Berk, M. , & Morris, G. . (2016). The role of microbiota an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utoimmune and neuroimmune processes with an emphasis o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ype 1 diabetes and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2(40)
9. Pirro, M. , Siepi, D. , Lupattelli, G. , Roscini, A. R. , Schillaci, G. , & Gemelli, F. , et al. (2003).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in subjects with hypo/hyperalphalipoproteinemias. 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52(4), 0-436.
10. Niedzwiecki. (2008). Essential nutrients suppress inflammation by modulating key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慢性炎症与肿瘤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Tumour

周淼 周晓明

Read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