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的密切关系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都是最为常见的疾病。


研究显示,过敏性鼻炎国内外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0%-40%,而哮喘在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4.2%,患者总数达4570万。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研究显示,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密切,全球过敏性鼻炎患者中有20%-40%合并哮喘,而哮喘人群中有40%-80%合并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密切关系来源于呼吸道的连续性和发病机制的相似性。由于两者往往同时存在,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先后有学者提出了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哮喘-鼻炎关联症(asthma-rhinitis association)过敏性鼻-支气管炎(allergic rhinobronchitis)联合呼吸道(united airways)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等类似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2008年和2016年先后三次组织全世界包括耳鼻喉、变态反应和哮喘方面的专家,召开关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治疗和预防的工作会议,并制定了👇

·《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  ARIA 2008修订版(ARIA 2008 update)

·  ARIA 2016修订版 (ARIA 2016 revision)

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联合诊断、联合治疗和联合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ARIA(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指南详细叙述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关系,指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在流行病学、免疫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方面都有共同的内在联系,提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是“一个气道,一种疾病”的新概念。


1.从解剖学方面来看

自鼻腔到细支气管的整个呼吸通道是一个整体,从鼻腔吸入的变应原可直接蔓延至支气管。呼吸道起于鼻腔,终止于肺泡,解剖结构、生理和免疫功能上呈连续性和相似性。上呼吸道黏膜和下呼吸道黏膜有着连续性,包括黏膜上皮连续、管腔相通,这种解剖学上的连续性使得鼻和支气管及肺的关系非常密切。上、下呼吸道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刺激鼻黏膜(如鼻黏膜激发试验)可引起支气管反应性的改变。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内炎性分泌物可以经鼻后孔、鼻咽部和口咽部流入或吸入气管和支气管内,称为鼻后滴漏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仰卧位睡眠时鼻内炎性分泌物流入气道也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的原因之一。


呼吸方式的改变也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鼻黏膜肿胀、鼻甲肥大和分泌物的潴留导致鼻塞,使患者被迫从以鼻呼吸为主转变为以口呼吸为主,这样变应原可以避开鼻黏膜屏障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引发哮喘。



2.从病理方面来看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生均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分别是以上、下呼吸道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的非特异性炎症。其在鼻黏膜和支气管黏膜的病理改变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均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增多、杯状细胞增生、上皮下微循环丰富和血浆的大量渗出。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过敏性鼻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以上呼吸道变应性炎症为主,当这些炎症向下呼吸道逐渐蔓延时就可以相继发生变应性咽炎、变应性支气管炎和哮喘。而参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病调节的炎症因子也是相似的,如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高迁移率蛋白(HMGB1)、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调节物(RANTES)、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多种炎性介质。


在我国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包括鼻、鼻窦、咽喉的上呼吸道属于耳鼻咽喉科诊治范畴,而包括气管和支气管在内的下呼吸道则属于呼吸科范畴。这种人为分割导致了两种疾病的联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项研究表明,18%的哮喘患者未被诊断出合并过敏性鼻炎,34%的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从未接受过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而言,整体观念有利于控制鼻部炎症向下呼吸道的发展,达到防止哮喘发生的目的;对哮喘患者而言,通过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以有效地预防哮喘的复发。

药物经济学研究表明,哮喘的医疗费用大大高于过敏性鼻炎,而过敏性鼻炎一旦发展为过敏性哮喘,哮喘反复发作,患者还可很快并发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医疗费用大大增加,患者不得不花比控制过敏性鼻炎多5~10倍的费用来治疗哮喘和肺气肿,且效果并不理想。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和用药从用药途径来分主要分为口服用药局部用药,口服用药多为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赛庚啶、氯雷他定等。必要时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如泼尼松。常用的外用鼻科用药大致可分为减充血剂(呋麻滴鼻液、羟甲唑啉滴鼻液)、滋润类滴鼻剂(氮卓斯汀鼻雾剂、西替利嗪滴剂)、消炎滴鼻液(鼻通宁滴鼻液)、激素类喷鼻剂(氟替卡松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雾剂)等。近年来脱敏治疗也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小量、多次逐步增加过敏原(如花粉)注射剂量,直至患者体内产生抗体,治疗时间一般为1年。


现有抗过敏性鼻炎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副作用。鼻用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为鼻腔干燥、刺激感、鼻出血、咽炎和咳嗽,且随药物作用强度增加其副作用不成比例地增加。鼻用抗组胺药主要副作用为嗜睡,其他包括鼻腔烧灼感、鼻出血、头痛、味苦等。鼻用减充血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鼻腔干燥、烧灼感和针刺感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和心率加快等反应,疗程过长或用药过频导致反跳性鼻黏膜充血,且以上鼻喷雾剂长期使用,很可能造成药物性鼻炎。口服抗组胺药具有一定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可能产生镇静和嗜睡等不良反应。现有的部分抗过敏性鼻炎中成药长期应用或过大量应用则会导致肝、肾损伤。



不同于以上常规的鼻炎外用药👇

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技术开发室主任周晓明历时30余年研发的植物配方喷雾制剂,其核心技术是通过抑制特定信号通路降低过敏性鼻炎鼻粘膜中IL-4、TNF-α的表达,促进损伤的纤毛上皮修复,逆转鼻炎鼻腔组织重塑等手段可有效治愈过敏性鼻炎,同时避免了现有主流过敏性鼻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耐药性严重的问题,不但可以作为过敏性鼻炎的首要治疗手段,也可以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长期鼻炎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同时该制剂采用纳米技术制作生产,是首次将纳米技术引入鼻炎治疗领域。喷剂纳米化后,其表面积及黏附性能极大增加,与创面部位接触面积增大,喷剂在吸收部位时间延长,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部分水溶性差的制剂也可以通过纳米化加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降低病人的使用量,降低其毒副作用。该鼻喷雾制剂经反复实验验证,剂型稳定,可靠性好,对喷雾部位有良好的预期。



何为免疫力

淼春网站管理

Read Next